《象传》唯《象》又分《大象》和《小象》两种
《象传》唯《象》又分《大象》和《小象》两种
《象传》也随经分上、下两篇,亦占“十翼”之二。唯《象》又分《大象》和《小象》两种。《大象》每卦一条,共六十四条,解六十四卦之卦象、卦名与卦义,不释卦辞。《小象》则以爻象、爻位释交辞,每爻一条,共三百八十六条。
现在先谈《大象》。李镜池先生指出《大象》“阐发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是很中肯的。孔颖达《乾•象•正义》:“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又于《小畜•大象•正义》云:
凡《大象》,君子所取之义,或取二卦之象而法之者,若“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取卦象包容之义;若《履》卦《象》云••“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取上下尊卑之义。如此之类,皆取二象,君子法以为行也。或直取卦名,因其卦义所有,君子法之,须合卦义行事者。若《讼》卦云“君子以作事谋始”,防其所讼之源,不取“天与水违行”之象。
先将孔氏的话解释一下。《师》II之《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坎下坤上,坎为水,坤为地,故曰“地中有水”,这就是该卦之象,有包容之义,君子取而法之,乃以容民畜众。《履》之《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履》卦兑下乾上,乾为天为君,兑为泽为民,有上下尊卑之义,君子取而法之,以辩上下,定民志。若《讼》之《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君子以作事谋始”,并不取于“天与水违行”之象,而是直取卦名,因其卦义所有,须合卦义行事,即防其所讼之源。什么叫“作事谋始”呢?王弼注得明白:“‘听讼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在于谋始”云云。王氏根据的是孔夫子的说教,故《大象》一般总分前、后两部,即来知德所谓“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者是也。
孔颖达《正义》把《大象》体例分成如下数类
1.总举象之所由,不论象之实体,又总包六爻,不显上体下体,则《乾》《坤》二卦是也。
今按,《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今《大象》不取余象为释,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健是乾之训也。地势坤者,即地势顺Q申于此处非作卦名用),君子用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唯此二《象》只举象之所由,不显上体下体。
2.并举上下二体者。
若“云雷,屯”,“天地交,泰”,“天地不交,否”,“雷电,噬嗑”,“雷风,恒”,“雷雨作,解”,“风雷,益”,“雷电皆至,丰”,“t存雷,震”,“随风,巽”,“习坎,坎”,“明两作,离”,“兼山,艮”,“丽泽,兑”,此十四卦皆并举两体结义,取两体倶成。每象之句,则言人事。
3.举两体上下相对者。
若“天与水违行,讼”,“上天下泽,履”,“天与火,同人”,“上火下泽,睽”。凡此四卦,或取两体相违,或取两体相合,或取两体上下相承而为卦,故两体相对而俱言。每象之句,亦言人事。
4.虽上下二体共成一卦,而直指上体为文者。
若“云上于天,需”,“风行天上,小畜”,“火在天上,大有”,“雷出地奋,豫”,“风行地上,观”,“山附于地,剥”,“泽灭木,大过”,“雷在天上,大壮”,“明出地上,晋”,“风自火出,家人”,“泽上于天,夬”,“泽上于地,萃”,“风行水上,涣”,“水在火上,既济”,“火在水上,未济”。凡此十五卦,皆先举上象而连于下,亦义取上象以立卦名也。每象之下句,亦言人事。
5.意在上象,而先举下象以出上象者。
若“地上有水,比”,“泽上有地,临”,“山上有泽,咸”,“山上有火,旅”,“木上有水,井”,“木上有火,鼎”,“山上有木,渐”,“泽上有雷,归妹”,“山上有水,蹇”,“泽上有水,节”,“泽上有风,中孚”,“山上有雷,小过”。凡此十二卦,皆先举下象以出上象,亦义取上象共下象而成卦也。每句之下,亦言人事。
6.先举上象,而出下象,义取下象以成卦义者。
若“山下出泉,蒙”,“地中有水,师”,“山下有风,蛊”,“山下有火,贲”,“天下雷行,无妄”,“山下有雷,颐”,“天下有山,遁”,“山下有泽,损”,“天下有风,娠”,“地中有山,谦”,“泽中有雷,随”,“地中生木,升”,“泽中有火,革”。凡此十三卦,皆先举上体,后明下体也。其上体是“天”或“山”,则称“下”,如“天下雷行”,“山下有风”。若上体是“地”或“泽”,则称“中”,如“地中有山”“泽中有雷”等。象之下句,亦言人事。
7.虽先举下象,称在上象之下者。
若“雷在地中,复”,“天在山中,大畜”,“明入地中,明夷”,“泽无水,困”。凡此皆先举下象,而称在上象之下,亦义取下象以立卦也。如《明夷》之《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下为离,离,明也。《象》第一字即为“明”,即所谓“先举下象”,而“明”实在上象“地”(坤为地)之下,而“用晦而明”实取下象立卦。唯孔氏将《困》之《象传》“泽无水”列入此项,义有未洽。《困》卦泽在上,云“泽无水”,则先举上象矣。
《大象》解经的水平明显低于《彖传》,有些又明显地抄袭《彖传》,如《坤•象》之“厚德载物”,《泰•象》之“天地交”,《否•象》之“天地不交”,《师•象》之“容民畜众”等等。其后半部分,即来知德所谓“以人事_”者,李镜池先生所谓“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发挥者;有的较好,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的一般化;有的则如百搭一样,放在哪一条后都可以,因为并不切合卦象。总之《大象》于解经并无多大助益(但对占筮关系很大),与《彖传》相比,差得远了。笔者从《大象》获得的好处是,将《大象》记住,则六十四卦卦象,亦自然记住。这是值得为《易经》的爱好者特书一笔的。
六十四卦卦名依次背出,并不比背二十六个注音字母难,就是背出通篇《序卦》也不难,但若只称某卦卦名要你画出该卦卦象,却是不容易的事。或随便画出一卦象,要你读出卦名,也同样不容易。虽然有变覆和错综等规律,但往往要先知前一卦,才能很容易地画出后一卦。六十四卦卦象太相似,太等分,放在一起看久了,可使青年人看出老花眼。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先按次背熟六十四卦卦名,然后背熟六十四条《大象》,则六十四卦象自然画得出,单独出现任何一卦象,自然认得出。如背得出《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雷是震,风是巽,《恒》_的卦象马上画出来了。又如见到,上是水,下是山,一想到“山上有水,蹇”,马上认出是《蹇》的卦象。只有“雷电,噬嗑”和“雷电皆至,丰”要特记一笔,《噬嗑》是震在下,离在上;《丰》言是离在下,震在上。有的人或许会说,把《周易》搞熟了,把卦变弄懂了,卦象自然分得清。殊不知不先背熟卦象,几乎看任何一部《易》学著作者卩会看不下去;或者旁边必须放着一张六十四卦卦象表备查。
再谈《小象》。《小象》以爻象、爻位释交辞,每爻一条,共三百八十六条(《乾》《坤》两卦各有七条爻辞)。《小象》与《大象》虽同称《象传》,但看不出其间的关系。《小象》似乎发挥《彖传》的刚柔说,对于爻位之当与不当、中与不中,还有爻位之间的“乘”“承”“比”“应”很是重视,并以此解释发挥交辞,非如后世训诂之文。有人指斥《小象》“望文生训”,如《蒙》卦初六爻辞:“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措,以往,吝。”《象传》解释道:“‘利用刑人’,以正法也。”这何尝把爻辞解释清楚?又如《贲》卦初九爻辞:“贲其趾,舍车而徒。”《象传》说:“‘舍车而徒’,义弗乘也。”这是白说了,解了等于没解(见《周易探源》)。这些自然也有些道理,但恐怕不能以偏概全。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