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观星阁!

观星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周易 > 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白话详解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白话详解  “乾知大始”,这个“知”字相当难解释。唐代初年,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白话详解

  “乾知大始”,这个“知”字相当难解释。唐代初年,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就说这个“知”字是“知道”、“知见”的“知”。他的解释是说,乾阳,或者天的作为,象征着未曾有形质的气的阶段。当宇宙未曾发展、未曾有万物,只是弥漫着元气(我们今天所称之为宇宙只有能ft,而尚未有物质的时期),乾的规律开始推动万物的生机,令万物由无形变成有形。从我们人类常识来说,知道是否等如行动?知道可能只是知道,行动是知道之后的身体力行。在乾阳的阶段,一方面是没有事可做,即不能做,另一方面又不需要做。乾的规律只是顺从它本身那种推动万物生机的本性。万物自然产生生机,乾只是知道万物开始产生生机罢了。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解释,一般人未必能透过这个解释而明白。故北宋一位学者,各位小时候读书可能都听说过古代有一位非常理智、镇定的小孩子,他看见同学跌进大水缸,当各同学吓得跑开时,他打破水缸,救了同学的性命。那便是北宋时候的大学者、大宰相司马光。他研究《易经》,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学者。他的著作叫作《温公易说》,或《司马温公易说》。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提出“知”应该解作“主”。“主”即主宰。

  后来南宋朱黑在《周易本义》中,承其说,“知”释为“主”。我们今天大多数的人,都以为这解释是朱熹首先提出的,但当各位翻开《温公易说》,就会知道应是北宋时的司马光首先提出才对。

  到了清代的王念孙,他又在朱子解作“主”的意见上,认为“知”解作“为”更为合理。“为”即作为,和下文互相呼应。乾就是“为”,坤就是“作”。两个字互相补充,都是作为的意思。如果我们跟随司马光到王念孙的解释,那么“乾知大始”的“大”字应读作“太”字。“大始”即是最初的开始。意思是乾的规律主宰着宇宙万物的最初开始。或者王念孙的意思是说,乾的作为令宇宙万物开始。

  “坤作成物”,坤的作用(作为)形成了具体的万物。乾是指无形质的气,坤就是指有形质的万物。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一个关键和重要的观念,让各位注意。由文章开始到这里,各位都很明显地看到作者认为乾就是天,坤就是地。各位认为我们可否用数学符号的等号来表示,天等于乾,地等于坤。如果笼统来说,当然可以说它们是等同的。但若是如此,那便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它与儒家天道思想的最大不同,是由天地的现象来说天地的客观规律,天道是主要的,人道是次要的。因此他们与今天西方的科学精神比较接近,纯粹从现象归纳出自然定律。但懦家则认为我们固然要了解天地的规律,但我们了解天地规律的一个重要、或者更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为人类服务。尤其是做人要做得合理而得到幸福,这是更重要的。因此,儒家崇尚道德,认为我们首先是要了解天地的自然规律,如再进一步,用这一规律来为人类服务,就需要深入了解自然规律,特别要注重这种规律的指导下,我们如何做人或进德修业,才能令我们人类更崇高、更伟大!因此,他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以人的矜法来看待客观规律,把天当作人一样,要在天的规律背后,找出天的德性。然后用天的德性,作为我们人类道德的最高根源、最高的指导。这样,人的道德来源于天,而天是不能违抗的,所以人遵守道德是不得不如此。因此说懦家注重天地的德性,而天地的客观规律是次要的。

  明白这点之后,各位就知道天和乾、地和坤的关系,就是“天地为体,乾坤为用”。如果说得浅显点,所谓天地就是我们实际看到的天和地的形体而已。但乾坤不单纯是代表天地,它更重要是说出了天地的性质和作用,即是天地的规律和人类想象它们应有的德性。因此,乾坤是说天地的德性、规律、性情,而非指实际的天地。这与道家注重客观现象是不同的。

  明白了之后,各位再看前后文所说的天地与乾坤的关系,以后再读到天地乾坤时,可用它来解释全部《十翼》中的乾坤。我们知道,它表面是说自然的亊物,但实际上却是由自然的亊物提升为规律,再提升为天地的德性。正是由天地变成了天的规律,我们才可以利用这规律触类旁通地去解释一切事物。天地本身不能解释事物,但天地的规律就能够解释宇宙万事万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系辞传》虽然也说天道、地道和人道,但更多时候用乾道和坤道来代替。

  各位还记得我们讲述乾卦的时候,《彖传》内有一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吗?作者不说天道变化,而说“乾道变化”,就是这用意了。明白这点,我们才知道古人用字非常精密,要小心地分析,才能了解他的真正意思。如果自己不知而胡乱批评,就只会冤枉古人,反而显得自己无知,做学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乾知大始”,我们说“知”字至少有两个最有权威的解释,一个是孔颖达的“知见”的“知”;另一个是由司马温公、朱熹到王念孙“主”、“为”的说法。我们知道朱子在这八百年内是学术权威,尤其是在易学上,他更是权威中的权威,他的说法普遍受到后学的遵从。但如各位多翻几本由宋到清的宋学对《易经》所作的注解,虽然有部分学者采用朱熹“知”为“主”的讲法,但亦有朱子的崇拜者,仍然采用孔颖达“知见”的说法。原因是下文“乾以易知”这句话,难道它用的“知”字与“乾知大始”的“知”字意义不同?两者相隔不远,但意义竞改变了?因此,他们通过前后文的体会,尤其是通过阴阳理论的引申,觉得作“知见”解比作“主宰”解,意思更为适当。因为当说到“易”和“简”的时候,如果把“知”字解作“主宰”或“作为”,就违背了“易”和“简”是“不为”、“不劳”的意思。故此朱熹的信徒也没有办法,唯有放弃他们最尊敬的学者的意见,解作“知见”了。待我们谈到“易”和“简”的时候,各位就会明白。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知”字有两种解释:有人训作“主”,有人解作“知觉”、“知见”。我研究这个问题,认为“知”当“知识”、“认识”讲是对的。因为从下文“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及“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来看,“知”都是“知识”的意思。

  “大始”就是乾卦《彖传》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知大始”,就是说乾能认识万物产生的开始。

  “坤作成物”,讲的是行的问题。坤能作成物,也就是坤卦《彖传》所说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的意思。

广告位

热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