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观星阁!

观星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周易 > 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

《易传》《中庸》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中庸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表述)

《易传》《中庸》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降至战国,当礼乐文化的土壤和氛围随着新旧贵族集团更替的完成 和急剧...

《易传》《中庸》对天人关系论的构建

降至战国,当礼乐文化的土壤和氛围随着新旧贵族集团更替的完成 和急剧的社会变革而荡然无存,原来以西周礼乐文化为统一的局面被诸 子百家学说争鸣的局面所代替,儒家的学说面临着严重的质疑与挑战。 儒家讲仁义礼智,老子则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 子•三十八章》)“绝仁去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儒家教育 人要多识前言往行,而老子曰:“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三十八章》)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尊 尊、亲亲”,认为人有等差的社会是合理的;《墨子》则大谈“兼爱”, 认为消灭血缘与等级差别才是实现全人类幸福的必由之路……为了解答 当时对儒家学说的种种质疑,为了抗击各种针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儒学 就必须为其以强调人伦道德、等级秩序为核心的学说给予理论的依据。 儒学理论的新构建,就战国中期的思想史来看,是沿着两条理路进行的, 一条是孟子的“由心到性”内向性论证方式,从而构建了儒家的性善论; 一条是《中庸》《易传》的“由天到性”的外向性论证方式,通过对 “天” “地”德性的体察而找寻人性的依据。《中庸》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将人性的来源,归之于儒家学说中最为坚实的一个宇宙本体——天。 人之性就是天在生人的时候就将“命”给了人,所以人之性也就是天之 性,从而开启了儒家对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的哲学思考与构建。《中 庸》曰: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这是认为君子之道,当体察天地,并指出了 “天覆” “地载”的德 性。君子之道德,就是应当与天地所昭显的品质相配: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 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 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儒家之诚朴雄伟的人格气度,由《中庸》之“知天” “赞天” “验 天”而构建了起来: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 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由对天命、人性的阐释而构建了儒家新的天人学,其特色在 于:由天命而至人性,由人之“诚”性而达天命,“天”的客观权威与 “人”的主观努力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易传》较《中庸》相比,其在为儒家人性论提供依据的时候,同样 是人性、道德、秩序的依据归于天,但其淡化了儒家天“命”的一面, 而更含有道家自然之天的意味。如《乾•彖传》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 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 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再如《系辞》开篇即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 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 化见矣。

《中庸》言“天命”,《系辞》易之以“乾元”;《中庸》体察到天覆 地载之德性,而认为人性之“诚”当配天地;《易传》看到了天尊地卑、 山高泽低,认为这是男尊女卑、君尊臣卑的原因所在,从而肯定了等级社会人有尊卑贵贱之分;《中庸》认为君子之道当“建诸天地而不悖”, 《易传》则认为乾坤“易简”之德囊括所有天下之理。《中庸》着重从传 统的天命观上汲取了营养,而《易传》则巧妙地融合了道家的智慧。二 者在“由天到性”的外向性指路上是一致的。

总之,以《中庸》《易传》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为儒家人性论提供 依据和构建儒学本体宇宙论的过程中,将人性与天地的意义有机地系统 地结合了起来,实际上在孔子儒学之外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这就是天 人关系学。天与人之间的奥妙联系、有机的自然观,遂在人们的头脑中 得以形成,如《文言》曰: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 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广告位

热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