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观星阁!

观星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测试 > 职业测试

职业测试

心理学三大定律(心理学三大定律一条曲线)

我们学习心理学,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这方面的理论,那么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有哪些理...

我们学习心理学,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这方面的理论,那么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有哪些理论呢,林林宗宗,种类繁多,但最基本的还是三种: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下面我们就简单地谈谈这些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以巴甫洛夫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等。该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仅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更是一个在外界剌激和大脑参与的复杂的反应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改变外在的剌激的方式和强度来调节的,所以华生就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或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些外在的剌激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可以是教育,可以是奖励,可以是惩罚……。所以,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要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当事人的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当事人所受到的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根据这个理论延生出来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其共同特点是共同特点是: 只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

可以说,行为主义理论的诞生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找到了人的行为与剌激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种关系有效地矫正人的不良行为,为团体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蓝本,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但是这个理论忽视了这样的一个方面:人不是单纯的动物,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是在生存的基础上更好地生活,而且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外在的剌激,人照样可以做出很多事情来,没有外在的剌激,人照样可以有反应,在有剌激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就有反应,这中间还有人的信仰和理念等,所以行为主义学派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心理学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是精神分析学派。该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1856~1939)、阿德勒(1870~1937)、霍妮(1885.19.16-1952.12.04)和荣格(1875~1961)等,该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最深层有着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人的语言和行为的动力都在这个领域里,因此,我们要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预期目的,首先要找到这个行为背后的动力,所以精神分析学派也叫心理动力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有以下观点::(1)无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深层心理学,他构筑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层次是潜意识系统,它是人的动力冲动、本能等一切冲突的根源,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在正常情况下人是感受不到的,它不受客观现实的调节,强调快乐原则,这一板块构成了人们心理的深层基础;第二层次是前意识系统(下意识),是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遵从现实原则,其目的是保证适合本能,又要顾及当下的实际情况;第三层次是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最外层次部分,是人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家庭”中的“家长”,它统治着整个精神家庭,使之协调,具有崇高的道德感,是人们行为的监督员。弗氏的这三个层次也构建了人类史上第一个性格模型——本我,自我和超我,对研究人的性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的“显意”,指梦者可以回忆起来的梦的情境及其意义;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指梦者通过联想可以知道隐藏在显意背后的意义,梦是人的行为模式的另一种描述,是人的本能和理想化形象在潜意识中的具体体现,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人们梦的分析有效地找到了人的行为模式及背后的动机,这一点可以讲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弗洛伊德被认为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人物之一。(3)性本能。在精神分析学派中,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理论认为,性有着广义的含意,不仅是指肉体意义上的性交,也指一切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关系,性本能冲动是人因为不安全感而寻求与人发生关系的驱力,也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要寻求途径释放,否则,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就会引起神经症及其它精神疾患的发生。常见的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有自由联想法、梦境分析法、认知领悟疗法、悟践疗法等,其共同特点就是通过症状找病因,在病因与症状之间找到联系,通过当事人的顿悟来解决问题,一般来说,精神分析疗法过程都比较长,费用比较贵,对治疗师的要求也比较高。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超级前卫性,自它诞生那天起就不断地引来人们的非议,尤其是那些科学工作者,因为这个理论无法通过科学实验来进行验证,加上人们无法有效地把握及整合弗氏整个理论体系,研究中带着偏见常常钻入死胡同,所以至今人们对这个理论仍存在着争议,但是这个理论在现实中的运用却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心理学的第三大学派是人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主义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 (1902--1987)。马斯洛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的层次序列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依次是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这些需要是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都是在低一级需要满足之后才去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最后达到最高级需要——自我实现,这便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提出这五大基本需要若干年后,马斯洛又特意提出了人的第六大需要——存在性需要,即人的终极需要,也就是人对真理、正义和美的需要。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追求真理的权力长久地受到阻碍,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的问题;长期剥夺接近美和正义的权利也会引发某种精神障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存在性价值的内在需要,如果这种需要长期被剥夺或遭受挫伤,就会引起感情上的问题,感染存在性疾病如玩世不恭、冷漠、厌烦、缺乏热情、失望、无助感、虚弱和虚无感等。马斯洛特别强调并建议:为了精神健康,我们都要吸收或体验纯正的真理、正义和美。

人本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罗杰斯则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患者中心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来访者;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人本主义疗法并无固定的技术模式,但应把握以下的三个原则,一是理解,二是沟通,三是无条件关注。

人本主义把需要与满足贯穿于人生命的始末,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强调要满足人的需要,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强调人的无限的潜能,强调每一个人只要条件允许,就能够自我实现,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人本主义理论不仅应用于心理治疗,更广泛运用到现代工业管理当中,为现代工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是企业文化的雏形,在这种理念的作用下,现代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心理学的三大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三大里程碑,虽然他们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由于人的复杂性和三大理论的相对独立性和局限性,每一个理论都只能部分地解决人的问题,无法全面地诠释人这个宇宙间最神秘的精灵,所以心理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来谈谈我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也是社会的,有时候还是宿命的,要研究人不仅要把他放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研究,更要把他放在社会的系统中来研究,也就是说,人不但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具有想成为自己的原始动力,就象一粒麦子它一出生就注定它要长成麦子而长不成玉米一样,要结出麦子就是它的原始动力,其它生物也是这样,人更是如此,一方面是由先天的基因所决定的,但人比其它生物有更强的可塑性,人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塑造等被异化成强势个单元想成为的任何人,于是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人要成为自己,强势单元想让他成为别的,这之间就形成了冲突,由于双方力量不均等,于是人便有了焦虑和恐惧,这两种情感让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呼助行为。他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妈妈的接纳与宽容,需要爸爸的保护和支持,需要朋友的合作与沟通,母爱、父爱与友爱构成了一个人性格最基本的三种元素,这三种元素不同比例的调和构成了人不同的性格,如同美术调色当中的三元色一样,红、绿、蓝三基色可以调出万紫千红的颜色,父爱、母爱和友爱也能调出数不清的的人的性格。但是,并非每一个人在他成长初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这三种关爱,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失,由此产生出心理上的缺失感,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弥补这种缺失感的过程,每一个人的缺失种类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弥补方式也不相同,有健康的行为方式,有神经症的行为方式,这种类繁多的行为方式的合作与博弈便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

焦虑和恐惧的主要根源在哪里呢?在于断裂——脐带的断裂、关系的断裂,这种断裂让当事人失去保护,他便以第一声啼哭开始了他茫茫人生的第一次呼助,如果孩子的呼助行为得不到成功,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形成各种形式的以呼助和渴爱为核心的神经症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的过度使用就会导致神经症及心理障碍的发生,当然也会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心理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其发生机制却很简单,一是讨债,二是补课,三是缺失性代偿。要想有效地防治心理疾病,也很简单,一是在儿童期要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把自己的焦虑传输到孩子身上;二是通过其神经症行为方式找到当事人的病源,并把它挖出来展现在面前,当当事人真正理解这些病源并产生顿悟的时候,他的心理疾病也就随之消失了,不过这个过程因人而已,需要时间,也需要心理师过硬的本领。这些我们以后就一一加以论述。同学希望归你有所帮助


广告位

热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