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哲学观(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哲学观点)
周易中是以成象的乾和效法的坤这一对矛盾,表明了生生之道是建立在阴阳五行思想基础上的。成象的阴阳,成物的五行,阴阳和五行两者密切联系,不可或分。阴阳是一对矛盾,五行是矛盾的属性。五行中的五行相生是矛盾的同一性;五行中的五行相胜(或称相克)是矛盾的斗争性。过去一般学者错误地认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并且认为先有阴阳说,后来到了战国时期才有五行说。
其实,在殷商时期就有了阴阳五行思想。这种思想是在天文历法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首先,历法计时,需要支干。殷代已有支干,这是为甲骨卜辞所证实的。支干中包含阴阳五行。殷人所奉祀先公就是支干:自契至振七世为阴阳五行,将十二支约而为七:阴阳各得一支,五行各得二支。上甲六示为天干。周人也继承了这种信仰。周以后稷为始祖,其下十二公为地支。文王十子为天干。
又殷人在先王的世系中有七甲,即:上甲、大甲、小甲、开甲、阳甲、沃甲、祖甲。上甲为阳,祖甲为阴,其余五甲为五行。上甲居上方,为天。祖甲居下方,为地。其余五甲居东、中、南、西、北五方。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天上、地下、人间三界的宗教信仰,渊源于殷代的七甲祀典,应该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易经》中包含阴阳的乾卦系统三十二卦,又有包含五行的坤卦三十二卦。迄今《易经》中包含五行,尚未得到易学家的公认,那么,《易传》中关于阴阳五行的论述无人提到,也就不足为奇了。
《左传》(文公七年)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这里所讲的就是乾坤六子,相当于八卦中的坎、离、兑、震、艮、巽。谷物代表万物的种子。由阴阳五行的作用,构成种子,种子发芽生长而成万物。
《系辞传》说:《易经》里包含产生万物的这些根本因素。但《系辞传》只是使用隐语,不肯明言阴阳五行。现将原文抄录如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留),乐天知命,故不忧C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天地具有阴阳五行,《易经》也包含阴阳五行,所以说:“《易》与天地准”,“与天地相似而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指火;“范围天地之化”指水。水火不相射,故两者皆“不过”。“旁行而不留,乐天知命,故不忧”指金。金作骑,箭离弓弦,乐而无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指木。仁指果仁。“曲成万物而不遗”指土。“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指谷(巽为谷,亦为木)。《系辞传》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昼有日,曰为箭;夜有月,月为弓。昼夜之象,象征弓箭,故昼夜之道即射道。种子或果仁发芽,如同射箭,此之谓知(智)。水火不相射以水火为弓箭的隐语。种子未到发芽的时候,不能发射火箭,而必须有弓(水)节制它。这就是“水火不相射”的缘故。
有了树木,有了谷物,又需要冶炼金属、砍伐树木和收割谷物。阴阳五行说中乂包含了冶金业。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一过程就是水生木以后,用木作燃料,去燃烧矿土,冶炼金属,使之由固体变为液体。
如上所说,周易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特别要提出的有:
1.阴阳五行思想是万物生成的理论基础;
2.以日月的关系象征弓与箭的矛盾统一,从而以射箭之道比喻正确的思想方法论。阴阳五行思想既有宇宙论的意义,又有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思想方法就是最古的(但不是什么“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3.以日比箭,以月为弓,象征人类社会的渔猎经济阶段。以射箭比喻植物种子发芽滋长,象征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阶段。以构成万物的五个元素发生的过程比喻冶炼金属的工序,象征人类社会进入了铜器时代。阴阳五行思想充分反映了殷周之际高度的青铜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