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太岁,冲太岁,害太岁,刑太岁分别是什么意思
值太岁,冲太岁,害太岁,刑太岁分别是什么意思
【值太岁是什么意思】 值太岁,简称为“太岁”,或称为“岁神”、“岁君”、“岁星”、“大将军”等,也就是年神,是诸神之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统摄众神,有“年中天子”之称。
太岁神计有六十位,值,即龙年生人逢属龙的年岁,便是犯值太岁,也是本命年的一种说法 战国时代似乎有一种“岁星纪年法”,就是用岁星在天上的位置来表示年度,一年一个辰,12年一循环,而其用途在于古代的占星术推算。本命年是指:个人出生时的属相,恰好是和当年属相相同就被叫做称作本命年,古书有“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
因此本命年的人必定百事不顺,多厄运横祸。古书记载:女士佩戴紫冰银镶嵌蓝绒晶项坠,男士佩戴红竹石饰品,之后用“法体盐,黄金,橘子石,须伦,赤鱬鳞”制作成石碑护身符。
并按照农历生日在结印册上添加结印:农历3到5月出生需添加“日足,千与香穗,九虹锦声”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的需添加“冰蝶,木灵御币,竹雀”3个结印。
农历9到11月出生需要添加“八重冰梅,刳舟剡楫,百目静”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需添加“渡边葵蟹,南宫橘末,日足”3个结印。
古人将本命年用的饰品与是被护身符和结印3个在一起组成的称作玄冰风水局,。【值太岁是什么意思】 值太岁,简称为“太岁”,或称为“岁神”、“岁君”、“岁星”、“大将军”等,也就是年神,是诸神之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统摄众神,有“年中天子”之称。
太岁神计有六十位,值,即龙年生人逢属龙的年岁,便是犯值太岁,也是本命年的一种说法 战国时代似乎有一种“岁星纪年法”,就是用岁星在天上的位置来表示年度,一年一个辰,12年一循环,而其用途在于古代的占星术推算。本命年是指:个人出生时的属相,恰好是和当年属相相同就被叫做称作本命年,古书有“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
因此本命年的人必定百事不顺,多厄运横祸。古书记载:女士佩戴紫冰银镶嵌蓝绒晶项坠,男士佩戴红竹石饰品,之后用“法体盐,黄金,橘子石,须伦,赤鱬鳞”制作成石碑护身符。
并按照农历生日在结印册上添加结印:农历3到5月出生需添加“日足,千与香穗,九虹锦声”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的需添加“冰蝶,木灵御币,竹雀”3个结印。
农历9到11月出生需要添加“八重冰梅,刳舟剡楫,百目静”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需添加“渡边葵蟹,南宫橘末,日足”3个结印。
古人将本命年用的饰品与是被护身符和结印3个在一起组成的称作玄冰风水局,古人认为3种法器在一起可以消除本命年的厄运。这是民众的一种美好诉求的体现 起初,由于人们仰头观测天体运行时,所用来标明的地理方位,常常与生活中所习惯的方位颠倒。
岁星的运行会有误差,岁星就是木星,木星每年走31度(1辰,木星回归周期398.88日),11.86年就绕天一圈每86年就会差1个辰,称为“岁星超辰”。这误差很麻烦,会造成占星术不准确。
为了避免误差,所以在战国时代中晚期,占星家们设计了太岁这个完美的星体。太岁,是从岁星转化来的虚拟星体,太岁被规定旋转方向与五大行星一样,如此一来,当人们使用太岁纪年时,太岁的方位移动方向,就与地理上的习惯(北上南下、左西右东)相符合了。
另外又规定太岁每年行走30度(1辰),12年刚好绕天一圈,所以可以更准确的用来纪年(后来演变为干支纪年法,持续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这样不会发生误差。 《续文献通考·郊社考 卷一百九》:“太岁者,十二辰之神。
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为阳,自午至亥为阴,所谓太岁十二神也。”
古人将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对应一个地支,称为一次。而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大致上就是每岁行一次。
【冲太岁是什么意思】 中国传统习俗认为,凡本人出生的地支与当年流年地文相冲的,就会冲到“太岁”,举例说:子与午相冲(即鼠与马相冲)、丑与未相冲(即牛与羊相冲)寅与中相冲(即虎与猴相冲)卯与酉相冲(即免与鸡相冲)辰与戌相冲(即龙与狗相冲)已与亥相冲(即蛇与猪相冲)。 冲太岁者,代表凡事互相对立、对峙、对向等,故无论在人事或工作上都会有别人和你对着干的现象出现,所以会多动荡、变动、健康亦较多毛病,容易惹上小人口舌,更甚是官司诉讼的事情,多劳但损财或有血光之灾等不利的事情。
「冲」:有冲击、对抗之意;交战相冲,亦称反吟。 「偏冲」即刑太岁,又称「偏冲」,自己的出生年如与流年所属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与流年太岁「偏冲」。
「年冲」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属蛇者即为年冲; 「对冲」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对冲」又叫「六冲」,即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以辛巳蛇年为例,巳与亥为相冲,因此肖猪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对冲」,犯了太岁;凡是遇到「年冲」或「对冲」的生肖,都要到庙里拜太岁,才会诸事顺吉。 【害太岁是什么意思】 在玄学中,所谓的害太岁(又名穿太岁或太岁相害)是指出生年地支跟流年地支相害, 其影响力量较冲太岁为低,与坐太岁、。
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
古代历法 选自《古代汉语》 古代的历法,起於商代以前,后来逐步改进。
经过天文学家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了清代,中国的历法已经到了完善的地步。 这里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的历法(1)。
由於历法和天文有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讲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一、年,岁 年和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2)。
十二个月为一年。闰年有十三个月。
平年有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六个小月),闰年有383日。 太阳一周天为一岁。
所谓太阳一周天,是设想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3),复回到春分点的时间。 实际上就是地球公转的一周期。
古人所谓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的回归年,又叫太阳年。这样,一岁就是365 1/4日(实际上是365。
24199日)。《书经。
尧典》上说:“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是一周岁的意思,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说一个整数。
这实际上是阳历的年,中国历法上叫做“岁实”。 注:1。
主要参考书:秦惠同《观象授时》(《皇清经解》第三十五卷) 2。年和岁,混用则不别。
《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 3。
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即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 年是阴历,岁是阳历,所以说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
中国的节气是阳历(下文)。 中国的闰月是用来解决阴阳历的矛盾的(下文)。
岁的意义来源於岁星,岁星就是木星。岁星约十二年一周天。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岁在星纪”,《襄公三十年》有“岁在降娄”,《国语。
晋语四》有“岁在大火”,都是以岁星纪年。这是最早的纪年法。
后人写文章,为了仿古,也采用这种纪年法,如潘岳《西征赋》有“岁在玄枵”。 由於岁星是逆时针由西向东运行,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方便。
为此,古人设想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由东向西与真岁星“背道而驰”,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做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岁星纪年与太岁纪年见下。 根据《汉书。
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了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馀由此类推。
此外,古人又为十二辰造了一些别名,即摄提格(寅)、单阏(shan'e,音善恶,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困敦(子)、赤奋若(丑)。 《楚辞。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说,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寅日(1)。
注:1。最近林庚先生说,屈原并非生於寅年寅月。
据《尔雅》所载,摄提格等十二辰叫岁阴,另有纪年的十干叫岁阳。 岁阳的名称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已)、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
甲子纪年起於东汉,较早的纪年法是以岁阳和岁阴相配,《史记。历书》有“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甲寅)”、“端蒙单阏二年(乙卯)”、”游兆执徐三年(丙辰)“、”强梧大荒落四年(丁巳)”(1)等等。
后人仿古,也有采用太岁纪年法的,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 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
86年。所以每隔八十三年就会有一个星次的误差,叫做“超辰”或“超次”。
(汉代刘歆已经发现了超辰,但他说一百四十四年超一辰。 )由於超辰的关系,汉以后的岁星纪年法渐渐与实际不合,误差越来越大。
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岁星纪年,实际上只等於甲子纪年。 注:1。
焉逢即阏逢,端蒙即旃蒙,游兆即柔兆,强梧即强圉。 二、月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古人认为是日月相会,叫做辰(上辰下会,也写作辰),也叫做合朔。
月球自合朔绕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走的时间是29 499/940日(实际上是29。53059日),叫做一个月。
这个数目不够30日,又多於29日,所以阴历有月大月小。月大30日,月小29日,大月和小月相间,也就差不多了。
还差一点,所以有时候连接两个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谓月建,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十二辰联系起来。
依夏历:斗柄(北斗的柄)指寅,叫做正月(一月),斗柄指卯,叫做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 但是依殷历,则丑是正月,依周历,则子是正月。
三代的历法不同。《诗经。
豳风。七月》是夏历和周历并用,其中所谓“四月”,“七月”等,是指夏历,所谓“一之日(一月)”、“二之日(二月)”等,是指周历。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末年,我国一直沿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 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三、晦,朔,望,胐,弦 每月的最后一日叫做晦,最初一日叫做朔。朔就是日。
什么叫犯太岁呢?``搞不懂是怎么一回事`,老子的今天年的运气超烂
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只。
一般人的年庚,若与值年太岁相同,民间称为犯太岁,年庚对冲者,则叫冲太岁;诗约: 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 因此,无论是那一种,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顺,事业多困厄,身体多病变,因此务必要拜奉太岁星君以保平安。
六十甲子各有岁神轮值,而当年轮值之岁神称为值年太岁,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岁,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属的名称,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岁。 甚么叫做犯太岁,犯其实即是冲,「冲」亦分为「年冲」及「对冲」。
「年冲」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属蛇者即为年冲; 「对冲」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对冲」又叫「六冲」,即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以辛巳蛇年为例,巳与亥为相冲,因此肖猪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对冲」,犯了太岁;凡是遇到「年冲」或「对冲」的生肖,都要到庙里拜太岁,才会诸事顺吉。 刑太岁: 刑太岁,又称「偏冲」,自己的出生年如与流年所属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与流年太岁「偏冲」。
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例如蛇年,肖蛇为太岁,肖猪为冲太岁,而肖猴和虎为「偏冲」太岁。
犯太岁对冲偏冲对应表 流年生肖 对冲生肖 偏冲生肖 子 鼠 午 马 卯 兔 酉 鸡 丑 牛 未 羊 辰 龙 戌 狗 寅 虎 申 猴 巳 蛇 亥 猪 卯 兔 酉 鸡 午 马 子 鼠 辰 龙 戌 狗 未 羊 丑 牛 巳 蛇 亥 猪 申 猴 寅 虎 午 马 子 鼠 酉 鸡 卯 兔 未 羊 丑 牛 戌 狗 辰 龙 申 猴 寅 虎 亥 猪 巳 蛇 酉 鸡 卯 兔 子 鼠 午 马 戌 狗 辰 龙 丑 牛 未 羊 亥 猪 巳 蛇 寅 虎 申 猴 化解太岁之方法 古语虽云:「太岁当头坐、无福便有祸」。 唯笔者认为犯太岁及冲太岁者,只表示该年转动及变化较多而已,犯太岁或冲太岁的年份不一定有祸的,反而或会因有机会变化及转动可以开创另一番光景新意。
因近年坊间多了很多冲犯太岁的说法,令到一般对命理玄学缺乏认识的普罗大众以为犯冲太岁便会大难临头,整天忧心忡忡,从而自我关闭,缺乏信心、意志去面对问题,反将种种负面的结局全推在犯太岁的消极藉口上,这样一来,成功才怪呢。 故犯冲太岁者在是年为了应验及面对变化转动较多的一年,可以考虑在是年多作旅游、外出工干,搬迁或转工等行动。
反为会在转变中获得新意及良机也不定。只要在任何决定之前,三思方后行,及在困阻出现时勇於面对,定可临危有救、遇难呈祥。
此外在玄学命理上亦有所谓「一喜挡三煞」之说,因此冲犯太岁者如能在年内多安排及举办一些欢宴或喜宴,如寿宴、结婚宴、满月、上契等活动,甚或参与喜庆节目都会对心境或实质运度有所扶助。同一道理,如无必要切忌於是年探丧问病,因此举多亦会对运程有负面影响。
如冲犯太岁者仍於心理上对是年犯上太岁的问题有所顾忌的话,不妨在今年太岁飞临之西北方,放一件金属或水晶制的兔形摆设,在兔形摆设下放一封利是,内有米、茶叶、粗盐、三片柏叶及一张红色的当地流通纸币,当会有化避冲犯太岁之效。 送鸡迎狗招财纳福法 有谓:「年廿八、洗邋遢」,去旧迎新。
唯鸡年的大扫除最佳日子除了年廿八 ( 定日 )( 即 2006 年 1月 29 日 ) 外,亦可考虑在年廿六 ( 除日 ) 、即西元 二 ○○六年一月廿五日 或年廿一 ( 成日 ) 、即西元 二 ○○六年一月廿日;有破除不洁不吉的东西及去纳新之意,迎接吉旺之气。 该日信佛者供佛者应准备:黄皮叶水及柚叶水,用以清洁家中家神像、观音及佛像等,先抹净佛像,再替其用一对新参花挂红,及以鲜花、鲜水果五种 ( 每种三个 ) 供奉后。
即可开始清洁家中灶头及进行大扫除,大扫除宜用粗盐、葱、柚叶、黄皮叶煮水,用以抹净家中书桌、床头、柜抽等,使到家居各人身强体健外,亦可助在新一年生财旺运。 还神吉日应为农历十二月初九、十七、廿日进行,还神的意思是多谢以往一年神灵保佑。
及为新一年祈福、许愿,祷告上天、希望来年事事如意,财运亨通、身体健康、事业如意、家宅平安。 今年团年应选在 农历十二月廿六日,甲戌 ( 除日 ) ,因这天有除去所有阻碍困难之意义。
其次可选年廿九 [正日 ]作吃团年饭之日。 若有谢灶习惯的朋友可选择 农历十二月廿一日、即西元 二 ○○六年一月廿日进行。
但若生肖属狗、龙、牛者则即改用 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即西元 二 ○○六年一月十六日进行。谢灶的风俗意谓多谢一年以来灶君老爷的照顾,待他在年尾的时候回报天庭时,多为宅主多说好话,以求上天赐福该户人家、整年好运。
至於行年宵时。购买年花宜多选买牡丹、柑桔、兰花、桃花、四季桔,及一些万紫千红或一些色泽色彩较强的花会对你的财运及家运有助;唯卓芍、吊钟、杜鹃花、剑兰等则不宜;尤是若家有老人家身体不佳的话,则只宜买四季桔及桃花;而柑桔、吊钟、剑兰等不利家中老人家之健康。
如果本身婚姻状况有问题者,或丈夫有「包二奶」的话,便不宜买牡丹、桃花、吊钟、剑兰,否则有夫妻分离之见。若是未婚者则可买一些桃花、牡丹、兰花,对情缘有助。
狗年开年日为大年初。
子丑寅卯后面是什么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基本概念 a。
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 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
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
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
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
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 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
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 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
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二、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
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
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 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
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
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上述说的是大致情况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
5天,要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
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b。
节气的确立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和节气对照如下: 1. 星纪:大雪冬至 2.玄枵:小寒大寒 3.诹訾:立春惊蛰 4.降娄:雨水春分 5.大梁:谷雨清明 6.实沈:立夏小满 7.鹑首:芒种夏至 8.鹑火:小暑大暑 9.鹑尾:立秋处暑 10.寿星:白露秋分 11.大火:寒露霜降 12.析木:立冬小雪 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 这个对照表是《汉书》提到的,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 2000多年前的天象和现代不一样,《律历志》中提到了交某节气时指太阳所在的星宿和度数,如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现代的冬至点在人马座。
c。 节气的演变 24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
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 《尚书。
'十二生肖铜像依次轮流喷水'的设计原理 圆明园中12兽头时辰喷泉
一直找不到,只好自己来乱猜了。
首先,在18世纪中叶,是没有电应用的,即便是有电,也是实验类的吧,得到水利应用是不会的。 所以说水力钟肯定是没有电力的,那么从名字上看,主要是使用水力吧。
首先能喷出水来就需要压力,如果没有电,那么压力我感觉应该是来自于重力。比如利用从高处到低处流水的力量,如果是这样,还需要把水“打”上去,那么这又会是一个力。
但好像在18世纪,就已经有了蒸气机了,因为萨弗里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提水机是在17世纪末期,而蒸气机得到大量工业应用的时候也不过是18世纪末期。 也就是说水力钟如果以蒸气机为动力,是有可能的。
那么这个问题先放一下,再说计时。 如果说当时最成熟的与水利有关的计时就应该是利用水容积或水重量来控制,因为有记载在公元5世纪即已经有了“水钟”这类东西,水钟又称为漏壶,故名其义了。
水钟应该比沙漏还要早,因为沙漏的出现就是用来避免水的蒸发等特性影响的准确性。 这样的话加上水流动性加以控制,是有可能的。
水力钟每两小时一个首喷水,中午会齐喷,那么可以简单的设想,比如用不同水位的水浮力控制,水位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会浮动一个喷口的机关,这样 。
或者是每一个喷口都用一个不尽相同的水容器,调整好每两小时的水流比例差来实现,然后由一个固定流量的流水口。 而且还得考虑到有一个共同的控制机关,用来实现中午同时喷。
用水会有一个特性,就是水可以比较方便的实现,最大容积水与0容积水,也就是说同喷的控制,有可能与喷水直接关联,而不是另外设计什么,比如用浮力的话,在午时即为最大蓄水量,而经过12个齐喷后就完了,然后正好触动未时的机关继续喷 。
当时的记时,不过就是把每天分为12份儿,找出12份儿的水规律,然后加以利用。 要下班了,回头想一个设计雏形,然后画出来就明白了。
我估计动力应该不是自然循环的,肯定是施加动力,因为老这么喷水需要的压力太大,不可能形成某种循环==============================我也是找来的 不对莫怪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