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观星阁!

观星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肖 > 生肖知识

生肖知识

拜太岁的时间有什么讲究么?

拜太岁的时间有什么讲究么?【少夫人命理风水馆】早早的拜太岁,新的一年就能早平安早获福?刚到农历十月,...

拜太岁的时间有什么讲究么?

【少夫人命理风水馆】早早的拜太岁,新的一年就能早平安早获福?

刚到农历十月,就有信众发信息问,现在可不可以早一点拜太岁?这个就道教的教义和法理来说,恐怕是为之过早。

通常认为,犯太岁对运势的影响从大年初一开始,其实这并不准确。也有人认为冬至即可拜太岁,这个节点能说的过去,但有些勉强..为何呢?

纵观近些年拜太岁的情况来说,时间节点的把控非常有讲究。从古代习俗、天文历法来讲,一般以冬至为节点,即太阳黄经达270°,当日日照时间最短,自冬至以后,一阳复始,阳气开始上升,旧年太岁力量在锐减,而新年太岁的五行属性、神学力量则在渐增,所以古代也有冬至似大年之说。

同时呢,古书云:“冬至”当为一年气运之“元”始。“元”字极重要。年运肇始,宜即祭福,当出北郊,香汤沐浴,向南天祭拜,并身佩灵牌,可得好运。此日顺,一年顺;也就是说,在这一天拜太岁,确实是有先例可循。

但这个时候,务必要注意:在此之前,画新年太岁符、拜新年太岁及新年的祈福基本不符合仪轨。也就是说,冬至之前能请购新年的太岁符咒,基本很难灵验,为何呢?

从道教神学角度来讲,取新年辛丑五行之气,调值年太岁神君之名讳,一般在腊月及新年正月为佳。此时正是各司神位下降人间,并返天庭述职、变更新岁神职牒位的时期,“众神下界,各司其职,查检人间善恶,定吉凶”,最适宜送旧迎新。而且值此新旧两年更替之际,较多人的运势已经出现了阻滞。

冬至之前,就过早擅动画太岁符、化解太岁有些不妥,一者因为立春还有一段时间,新年辛丑之气很难取汲,遥想设望,自然灵验度较差;二者纵然强行书符设醮调动神将,取杨信大将军之讳,存杨信大将军之神,亦恐难以如愿。天庭兵将未得令赴职之前,岂有被擅自专调之权?举个例子:类似一朝天子还未登基,便用新的年号实行调令、通发榜文,则会政令不通、越俎代庖。所以,过早擅动化解新年太岁,毫无执行力度可言,自然是不合规制的。不和规制的,就更不用谈灵验了。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冬至拜太岁没问题,但那就意味着要在冬至之前,进行本年度卢秘大将军的谢太岁法会。那。这是不是谢的有点太早?

在道教行科中,必须要先谢旧岁神君。“谢太岁”也叫“送太岁”,顾名思义就是感谢太岁神一年的护佑,恭送本年的值年太岁神回到神府仙乡。

这一年我们能够平安顺利的度过,离不开神灵的福佑,举办恭送、谢太岁法会以感谢值年太岁星君及本命星君一年的神恩护持;有愿必还,有恩必酬,如此方算圆满。

也就是说还没有举行拜谢庚子年太岁科仪之前,所拜的太岁依然是卢秘大将军,而不是2021辛丑年太岁杨信大将军。因此啊,拜太岁的时间要有讲究,莫要盲从。

所以,综合天文历法、道教神学、阴阳五行等因素不难发现,冬至应该算是一个最早的节点了,再早的话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如果想要更保险、更稳妥的去拜太岁,那就应该选择进了腊月再说。

怎样拜太?怎样拜太岁

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 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只。

安太岁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信仰。主要是为了安稳心神。

唯有神情稳定自在,才能启发胜妙的灵智,净除诸贪恶习,达到真正的消灾解厄,所以心情愈自在自如的人,愈无所贪求,愈能喜心布施,济助于人,广造一切种种善德,自然会增长无上的福乐。 传统安太岁的方法 安太岁分为两种:一种是「压岁」,另一种是「拜岁」。

压岁是指今年行坏运,依照传统做法,将自己的生辰八字写在金纸上,然后放在太岁神相下或香炉下,称为压岁,在一年后必须去还岁;另外,将生辰八字用49个铜板压着,也称压岁。 如果是为了求好运而安太岁的,称为「拜岁」, 是将自己的八字写好,拜太岁求平安好运,然后再将金纸烧掉。

太岁爷在一般庙中都有设位,也可以安放家中神佛处,或与灶神一齐,设位贴相一般在正月初九天公生或正月中为之,用清茶、素果,敬奉大吉。谢岁则是在同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早晨,用花果、清茶拜谢太岁星君,则万事大吉。

网络安太岁的方法 除了传统的安太岁方法之外,目前还延伸出一种网络安太 岁的方法,所以若觉得到庙里安太岁仪式太复杂,或是没时 间到庙里去安太岁的人,现在都能透过上网安太岁的仪式来 祈求平安顺遂。网络安太岁的时间也比较没有限制,可以在 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生日)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 段期间上网安太岁,或在四季节气及接近这些节气的日子来 安太岁,也都能达到趋吉避凶的开运效果。

四季节气为国历 2/4立春、5/6立夏、8/8立秋、11/8立冬。

一天当中几点拜太岁最好

广告位

热心评论